English

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教材创新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研究征文 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
2000-03-15 来源:光明日报 姜波克 我有话说

在步入新世纪之交,我们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培养出符合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而变革的基础工程则是编写出作为各门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载体的新教材。在我们看来,教材的创新看得见,摸得着,最具有代表性,也最具有实践价值。我们复旦大学承担了教育部重点项目“面向21世纪金融学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中的国际金融学教材的编写工作,拿出了一本面目焕然一新,被称为中国第三代国际金融学教材的新教材。在我们编写教材过程中,我们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转变教育观念是实现教材成功创新的关键。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教材创新的指导意义至少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紧扣时代脉搏,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进行教材创新

教材编写乃至于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答案应当是如何从实际出发,尽可能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这就要求教材编写必须不能因循守旧、陈陈相因,而是要紧密结合现实发展,反映出时代特征,“书合为时所著”才能永葆其美妙青春。反映时代发展的问题在国际金融教材编写中显得格外迫切。

正确认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辩证统一的关系,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

传统上,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和深浅被当成衡量教育质量高低和成败的主要标准。在进入新世纪时,人们认识到必须树立起全面素质观,正确把握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在教育中的辩证统一关系。知识、能力和素质虽处于不同的层面,但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一般来说,知识是属于表层的东西,但它是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而形成的,属于里层;素质是把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属于内核。因此说,知识、能力、素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素质是处于核心的位置。在教材编写中,也要贯彻这一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因素,将这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在知识点的确定上,我们求精求实,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增删。其次,在能力的培养上,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再次,在素质的提高上,我们试图通过教材这一载体对学生进行熏陶,让他们在教材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领略到思考分析问题应具有的素养及基本的方法。

树立终身教育观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终身教育思想是一种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条件下产生的教育思想,对过去的30多年尤其是近十年来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终身教育思想反对将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学校教育加以区别的传统观点,强调高等教育将不再意味着是人生教育的最后环节,而更应该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对学生品格的塑造。而且,终身教育思想是一种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念,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

在学习目的上,留给学生一个问号而不是句号。讲授知识的目的不是终结知识,而是提供进一步学习知识的路径。我们在教材编写中,也是想方设法让学生不满足于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要感受到还需要学习哪些知识。正如我们已介绍的,我们在课本正文中留下了许多提示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内容,在课后习题中也提出问题,提供空间,提出方向。不少学生在学习教材后反映,新教材初看容易细看“难”、看懂容易掌握“难”、理解容易运用“难”。我们认为,这里的“难”就已经说明了学生已意识到一些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的,而是要在掌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这就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在学习的方法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一方面是通过比较严谨的前提——推导——结论这样的分析问题三部曲来培养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模仿和讨论而举一反三,能够运用这些分析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具有创新能力。在翻阅学生写作的小论文时,我们惊喜地发现,不少学生的小论文非常主动地选用了数学分析,有假定的推导,而且在稚嫩中显出很有思想的创意。我们认为教材在这些方面对学生的培养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